两会现场 | 带着农民职称证上两会

两会现场 | 带着农民职称证上两会

原标题:两会现场 | 带着农民职称证上两会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讯(记者 蔡洪坡 张瑞雨 耿佳 郭晶璇)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河北齐心律师事务所主任齐秀敏将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农民“持证下田”的故事“搬”到了全国两会会场上。所谓“持证下田”,就是当地农民取得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

她用将近10分钟的时间一口气讲完这个故事,还现场展示了岗底村农民取得的“蓝本本”“绿本本”职称证书。她既被这个小山村的动人故事所震撼,也从中了解到农民持证和不持证的差别,并一一列举了农民持证的诸多好处。

拿到职称证书的岗底村农民激动地挥动着手中的证书。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刘梦妍 摄

齐秀敏代表所说的岗底村农民“持证下田”的故事,往前追溯,和一位关键人物绕不开。

岗底村是邢台市内丘县太行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全村有215户,721口人。早些年,村民就开荒山种果树,但是因缺乏科学管理,苹果品相、口感不行,卖不上好价钱,村民守着“摇钱树”受穷。

1996年,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来到岗底村开展科教扶贫,传授农民农业科技知识。同时,借助邢台农业学校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李保国在村里开设中专班,对果农进行技能培训。

此时,村里就出现了有意思的现象,正如齐秀敏代表发言时说的:“夫妻成了同桌,父子成了同学,亲兄弟成了前后桌。上学亲兄弟,种地父子兵,苹果夫妻种。”

hongao

获得专业技术职称的岗底村果农向其他果农传授果树修剪经验。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冯硕 摄

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岗底村民4次参加职称评定,已有169位村民获得果树种植专业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5名,技师117名,助理技师47名。这169人中,年纪最大的70岁,最小的26岁。

农民获取职称,重在农业生产实践,以实绩论英雄。“他们不需要在期刊发表论文,他们的论文结在苹果树上,就像果子一样。”齐秀敏代表说,“他们评职称论的是果树产量、口感等方面,还得能解决技术难题,能推广示范先进技术,比如果树嫁接本领。”

对岗底果农而言,取得职称和没有职称,有何区别?还真有区别。

齐秀敏代表娓娓道来。她说,区别一,有职称的人种的苹果卖的价钱高,要比没职称的人种的苹果每斤贵一毛钱;区别二,有职称的人不光是能把自己的苹果种得好,还能出去担任技术指导,收取服务费,一天的服务费是150-200元。她进一步举例说,岗底村果农代管了衡水市武罗农业种植合作社的800亩苹果,几年下来,光技术服务费收入就超过400万元。岗底果农还四处传授经验,足迹遍布河北、河南、山东、山西等地30多个县(市、区),累计培训果农超过了5万人,让果农都端上了“金饭碗”。

xiaolian

岗底村果农给收获的苹果“分级”。岗底村供图

“岗底村成为全国第一个农民‘持证下田’的村子,越来越多的果农变成了‘土专家’,他们走出了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的路子,为全国农村实现人才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我觉得这一套经验是可复制的,可推广的,而且值得推广。”齐秀敏代表说。

发言最后,基于大量调研和深入思考,齐秀敏代表对如何进一步培养乡村本土人才,实现乡村振兴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人社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出台相应的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计划,培训合格后,颁发资格证;涉农院校开设乡村人才培养课程,重点培养实践性人才,最好是送教下乡,把课程开到农村去,开到农民家门口;对于已有培训资格证的乡村人才要再次培训,按照取得证书的时间提升相应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