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纵横谈丨“深夜文化食堂”带来更多精神食粮
北京市文化馆推出“文化馆奇妙夜”、白塔寺举办“白塔之夜”活动……越来越多的文化馆、博物馆积极探索延时开放、错时开放和夜间开放服务等“微改革、微创新”。深夜,不再只是“深夜食堂”的主场,也成为市民从容感受文化、享受文化、体验文化的主场,“深夜文化食堂”的氛围正在北京形成。(据《北京青年报》11月19日报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人开始注重精神文化消费。在剧场里观看各式各样的演出,在文创市集看一看各具特色的创意产品,到博物馆的文物前思接千载……“深夜文化食堂”为城市增添着文化底蕴,也为群众提供着精神滋养、精神食粮,值得点赞和推广。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大众需要餐饮的宵夜,也需要精神文化的“深夜食堂”。一座城市的夜生活是否让人满意,往往与其文化供给有关。有一些网友感叹,所在城市没什么夜生活,实际上经常是指文化活动比较匮乏。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资源,让更多文化设施在夜晚延时开放,点亮的是城市的“文化灯塔”,满足的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实际上,西安、台州等城市近年来也在探索打造精神文化“深夜食堂”,进一步丰富城市生活的文化内涵。
经济是城市的体格,人文是城市的灵魂。经济搭台往往也需要文化唱戏。如今,“吃喝买”的夜经济模式,各地往往大同小异,人们也已经少了新鲜感。“深夜文化食堂”,则开辟夜经济发展新赛道,增添夜经济发展后劲。特别是一些地方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推出文创产品,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文化内涵。比如,在北京市文化馆服务宣传周中,仅“和香”一个小小的摊位,一周时间就创收6808元。
“深夜文化食堂”虽好,但真正用好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除了需要延长服务时间,还要不断创新。在文化产品和内容上创新,保持长久吸引力;深入挖掘夜间优势,了解都市中青年群体的生活习惯和文化审美取向,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服务;加强对夜间经营场所的监管,保障夜间服务水平,使居民安心消费;提高各场馆软硬件设施水平,提升工作人员文明服务素养……把各方面的配套工作做好,“深夜文化食堂”才能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期待各地能推出更多类似“深夜文化食堂”这样的好举措,把文化的灯火拨得更亮,为群众的精神世界提供更丰厚的滋养。(许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