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

近日,保定莲池书院博物馆的直隶图书馆接连开展了多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莲池书院大讲堂”活动,吸引了众多学子和网友观看。包括京剧、周易等国学传承内容。据悉,作为保定市“全国书院之城”建设的重要举措,2022年,河北省保定市人民政府和河北大学正式签署协议,依托莲池书院博物馆合作共建莲池书院。根据协议,校地双方将深入挖掘“莲池书院”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复兴典范和传统文化创新标志。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图1:资料图

莲池书院,古时的“大学”、全国书院之冠

曾被誉为“全国书院之冠,京南第一学府”的保定莲池书院,在中国由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转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图2:资料图

据史书、方志记载,元代时河北有书院17所,明代发展至78所,清代河北书院猛增至172所,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当时在全国来说都名列前茅。雍正十一年(1733年),直隶总督李卫(字又玠,江苏铜山人)奉旨在省会建立书院,决定把书院建在“林泉幽邃,云物苍然,于士子读书为宜”的古莲花池里。

乾隆皇帝即位后,指出这些书院是用来接纳由府州县学"递升"上来的优秀士子的,"书院即古侯国之学"(见《清高宗实录·卷二十·乾隆元年六月甲子》)。所谓"古侯国之学",是指西周学校系统中的"大学"。西周学校系统分"大学"、"小学"两级,"大学"是高等教育,有天子设立和诸侯设立的两种,诸侯设立的叫"泮宫",即乾隆皇帝所称"古侯国之学"。因此,莲池书院属于"大学",如今日之高等教育,是直隶省的最高学府。

一般的书院招收"生员"(即秀才)和"儒童"(未取得秀才资格的读书人)两类。莲池书院只招收"生员"。这些生员由省内各府、州、县选送,再由莲池书院考试合格,经省级官长批准后,才成为书院的学生。

当时,莲池书院名师荟萃,学风包容并蓄,章学诚、黄彭年、张裕钊、吴汝纶各领风骚。其中,张裕钊于1885年在莲池书院接待了日本汉学家冈千仞,回答了他的问题;又于1887年招收日本青年宫岛大八为徒,指导他学习古文。

清朝末年,书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期望跟上时代的脚步。莲池书院注重西学、开东西学堂等举措,说明了当时莲池书院教育者的一番苦心。毛泽东于1952年视察莲池时就曾说:“莲池有名是因为有莲池书院,莲池书院当时在全国是很著名的。”

但莲池书院还是不能与封建教育体系完全割席,1902年,科举制废除,莲池书院也正式停办。

停办之后,原址开办科学馆、直隶文学馆

当时科举未废,原址改为“校士馆”,继续对士子的学业进行考核。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馆长吴闿生(字辟疆、北江,安徽桐城人,吴汝纶之子,原莲池书院学生)经袁世凯批准,增开西学,设英文、日文、教育、行政、伦理、外国史地等课,请日本人教授物理、化学、体育、音乐等,吸收社会上的成人参加;又增设普通科学馆,利用文字、图片与实物普及科技知识。

同年八月,清政府下诏废除科举制度,校士馆停办。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袁世凯在校士馆原址建直隶文学馆以保存北方桐城文派的文脉,聘贺涛(字松坡,直隶武强人,原莲池书院学生)为馆长。莲池在供慈禧太后“宸游”之后,袁世凯又在园内修建房舍,设立他奏准的“学校司”(1904年改称“学务处”),遴选前湖南按察使胡景桂为督办,推动新式学堂按照“癸卯学制”的要求在全省发展。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图3:资料图

可以说,莲池书院停办后,书院精神却在保定继续传承发扬。其包容开放的办学传统,也吸引了全国青年学子,在时代舞台上演出了“野火春风斗古城”的青年新篇章,最终促成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图4:资料图

在古莲花池,走出了“保定作家群”,诞生了曾刊发莫言处女座的重要文学刊物《莲池》。改革开放以后,古莲花池依然是保定难得的公众文化中心和“闹市蓬莱”,2009年进行了大规模恢复、修缮。今天,这里浓浓的文化气息,随荷香一起悠然地飘荡在保定的土地上。(韩菲)

保定古莲花池内开讲“大讲堂”,重塑“莲池书院”文化品牌图5: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