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技赋能,打造高科技企业”“以高科技作为核心驱动力、以高投入打造核心增长极”……在职代会工作报告中,三友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春生总揽全局、科学部署集团科技创新工作,我们看到了三友加快向高科技企业转型的信心和决心。
有机硅新材料研究室里,副产物高值利用研发攻关正在积极推进中;产学研合作部内,刚从清华大学调研交流回来的负责人正与团队成员探讨合作事宜……走进集团科研创新的各个阵地,涌动的科技热潮扑面而来,广大科技工作人员群心振奋、气势高扬,我们感受到三友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完善机制体制,激活“一池水”
“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指标和考核评价体系”,职代会工作报告发出“动员令”,集团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体制举措迅速落地。
锚定培育创新“肥沃土壤”,近日,股份公司下发修订科技创新考核等四项制度,突出强化了研发项目、科技成果等方面的考核及奖励力度,让出成绩的科研人员尝到了“甜头”。在此基础上,《2023年全面绩效考核评估方案》,更是将“三年上、五年强”研发投入以及新产品研产销联动作为重点列入考核方案,再次巩固了科技创新的“制度保障”,让创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勇攀高峰”,面对大好的创新环境,难得的发展机遇,集团广大科研工作者纷纷表示将奋力耕好“科技田”。
在培育创新“肥沃土壤”基础上,更要下足功夫挖掘创新人才“优秀种子”。聚焦引育一流创新人才,集团加快实施“5311”人才引进计划,通过签订协议工资、提高津贴、优先安排配偶工作以及发放一次性安家费等方式,确保人才“引进来”“留得住”。近一周的时间,集团人力资源部就参加线上下线大型人才交流会6场次,全力以赴为集团战略转型招纳更多高素质科研人才。
“柔性+专聘”,人才引育的头雁效应和集聚效应逐渐凸显,截至目前,集团已引进化工、机械等对口专业大学生89人,其中硕士研究生42人,本科生47人。
搭建高端平台,打造“梦工厂”
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是打造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和“立交桥”的关键一步,更是集团迈向高科技企业的一个重要“台阶”。
“我们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三友优势’高标准建设三友化工新材料研究院”,技术中心三级研究员李献起说。目前,项目已经立项,正在加紧办理各项开工手续,着力推进有机硅下游产品新材料等产业开发力度。
企业在市场上摸爬滚打,最懂客户的需求;高校科研团队在科技前沿潜心耕耘,最了解技术发展的新动态。如何让企业和高校各展所长、在科技创新中实现优势互补?
立足打造校企合作创新“双引擎”,通过“借船出海”提升创新优势,集团深化与四川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展开高层次产学研合作,全力打破“创新孤岛”。硅业公司加深与武汉大学、有研集团等知名校企合作,抢占市场阵地;盐化公司加强与河北科技大学技术交流,积极改善产品性能试验;热电公司与山东某大学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重点对生产系统先进控制技术等进行研究和开发。
攻克核心技术,牵住“牛鼻子”
紧扣“六个倍增、两个过半、两个突破”创新目标,各单位谋划实施一批关键技术攻关难题,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瓶颈,研发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新技术产品,加快打造北方化工产业原创技术策源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创新投入上强度,挖掘发展潜力——紧扣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加大研发投入,真正让创新成为撬动集团战略转型升级、跻身世界一流的重要支点。
研发项目增数量,激活发展动能——围绕新技术攻关、新材料开发、新产品研发,今年集团计划实施研发项目300余项,为加快向高科技企业转型提供助力。
突出“从0到1”原创导向,瞄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纯碱公司成立氨碱白泥综合利用技术开发、前沿基础科学技术调查与研究等八项重点工作专班;化纤公司紧盯开发一流产品,加快高质、高端、高新技术升级步伐,抢占发展制高点;氯碱公司加快推进“特种树脂”“无汞触媒工业化应用研究”等新产品、新技术攻关步伐。
新的画卷徐徐展开,新的奋斗接踵而至,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在科技创新赛道上加速奔跑,切实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不断开创集团转型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