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七万事顺:元氏抬花杠 风调雨顺祈丰登

正月初七万事顺:元氏抬花杠 风调雨顺祈丰登

原标题:

玉兔迎春·年俗日历|正月初七万事顺:元氏抬花杠 风调雨顺祈丰登

多彩石家庄,非遗过大年。由石家庄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主办,河北新闻网承办,各县(市、区)文化和旅游部门协办的“玉兔迎春——多彩石家庄 非遗过大年”活动正式开启!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我们将每日为您带来一项石家庄非遗项目,通过年俗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共享非遗之美。今年春节,跟着小编一起来感受石家庄非遗里的浓浓年味儿吧。

正月初七,万象更新。今天(1月28日)是农历正月初七,也叫庆人日,相传女娲创世时,先捏造出来的是猪马牛之类的动物,第7日才造出人,因此这一天,是人类诞生的日子。今天的年俗日历,带大家走进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抬花杠,一起来感受热闹非凡的元氏县东正村抬花杠吧!

图片 2.png

在石家庄元氏县东正村,村民郭夕贤在排练“抬花杠”。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元氏县东正村的抬花杠起源于隋末唐初,原来是在苍岩山春节、庙会时祭祀三皇姑仪仗队中的领队舞种。相传三皇姑是隋炀帝的三妹,因厌恶宫廷生活而建庙于苍岩山,为百姓求得风调雨顺,深得百姓信仰,形成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进行的祭祀仪式。后几经变革,东正花杠逐渐演变成为自娱性的广场舞蹈艺术。

图片 3.png

在石家庄元氏县东正村,锣鼓队给“抬花杠”表演伴奏。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在形式上,东正花杠的传承主要以杠会为载体,分布在元氏县东张乡的11个村、获鹿县(今鹿泉区)、平山县的一些村落及山西省临近地区。据《花杠记录》记载,道光二年(1822年)东正村秀才齐玉振曾重建杠会,名闻遐迩。1989年,东正民间老艺人郭吉书等再建杠会,会员发展至百余人。

一年一次的抬花杠,人们都铆足了劲儿。下至十几岁的孩子,上至80多岁的老人,都想抬抬“杠”。抬花杠的杠长约四米,中间的箱子重四五十斤,雕龙画凤,抬着花杠的两位舞者不能用手扶杠,仅用肩、颈、头、腰等部位控制。抬花杠的表演难度大,需要传承人在老师傅的监督下从小苦练。

图片 4.png

在石家庄元氏县东正村,“抬花杠”传承人耿志国在排练“抬花杠”。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抬花杠的基本动作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有仙人看路、仙人指路、仙人引路、仙人领路、仙人挡路、蹲裆后踢步、双向前、双对脸、双对背、双对肩、杠下转、绕头、猛转身、左侧肩、颠挨肩、燕凫水、老虎大蹶尾、头顶杠等等。其动作特点:挺胸蹶臀腰为轴,骑马蹲裆刚带柔,甩臂晃头随杠颤,脚步轻挪身带扭,风趣活泼幅度大,大驾小驾它领头。其木杠为彩色,杠箱上雕刻二龙戏珠的花样,并插满彩旗、响铃等物品。

东正花杠以抬三皇姑圣像“过驾”而得名,过驾时,一副花杠由二人抬,最少要有4副花杠,多则几十副花杠同场表演,形成十几条花杠队伍。他们还要相互穿插表演,团队配合默契,表演难度较大。技巧精湛的表演者不仅可以完成基本动作,而且可以自如地做到杠子高置头顶,低置臀部等技巧。

图片 5.png

在石家庄元氏县东正村,村民在排练“抬花杠”间隙休息。新华社发(蒲东峰 摄)

抬花杠起源于民间乡里,生长于田间村头,发展于社会生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精神风貌。发掘、抢救和保护抬花杠,对丰富和完善中国民间舞蹈,以及研究其他民间艺术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编辑:吴文婷

视觉:吕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