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铁板,大家应该都不陌生,作为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它被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见过它,却很少有人能将它与艺术联系到一起。
而在石家庄,却有一个人,开天辟地般将铁板上雕刻出一幅幅立体又精美的艺术作品,他就是铁板浮雕艺术家——郭海博。
无论是风景还是人物,都能在铁板中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凭借着这项炉火纯青的技艺,郭海博在今年8月成功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荣誉称号。这项荣誉被称为工艺美术界的“奥林匹克”,也代表着荣登全国工艺美术界的最高殿堂。
在石家庄,获此荣誉仅有郭海博一人。
郭海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
“工匠精神”这四个字,在郭海博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就像郭海博所说,世间万事,只要你能够不忘初心,坚持到底,未来之路终能够“天堑变通途”。
郭海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作品《虔诚》
初心:因为热爱所以选择
受哥哥的影响,郭海博从小便喜欢上了画画。青年时期的他,随着父亲来到石家庄,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在这期间,郭海博做过出纳、搞过摄影、当过编辑……然而,无论从事什么行业,他始终没有停下绘画的步伐。上世纪80年代,对雕塑十分感兴趣的他开始正式走上了雕塑创作的道路。
“最开始时是泥塑,但它易碎,不易保存;后来又尝试了在石头、铜等各种材质上进行雕塑,但效果总是不尽人意。”
尝试过了市面上大多数雕塑材料后,郭海博发现了铁,这个市面上常见的金属材料,却意外地更适合艺术加工与储存。
经过了解,郭海博发现在金属上雕刻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种传统技艺被称为“金属錾刻工艺”。然而这门古老的技艺要如何与现代工艺相结合,却没有任何作品可以借鉴与参考。能不能做、如何做、雕刻好的作品又要如何储存,面对这些问题,郭海博心中也是一片未知。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后,郭海博还是下定决心,开始了创作的步伐。
“成不成,总得试一试。”
这一“试”,就是三十多年的时光。
民盟河北省直文化一总支主委赵和贵向郭海博祝贺
开拓:用“工匠精神”战胜困难
“咣、咣……”
铁板浮雕的创作,伴随着各种锤子敲打带来的“火光闪电”。郭海博笑称,在铁板上作画,是门体力活。
在他的工作室中有一面“锤子墙”,墙上悬挂着大大小小不同尺寸与重量的锤子40多个,这些都是创作时需要用到的工具。
郭海博展示铁板浮雕创作中需要使用的工具
一幅完整的铁板浮雕艺术作品,需要16道工序。从设计稿样、拓稿、勾錾阴文轮廓、锤锻、校平,到除锈、烧蓝、抛磨、烧色、打蜡……每项工序都是郭海博经过无数次摸索与经验教训总结出来的。一项新艺术的诞生,它的前期创作注定充满了坎坷。
“在最开始遇到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铁板开裂,画面的深度与力道把握不好,铁板就会出现裂纹,这个情况是无法补救的,裂开了,铁板就作废了。”郭海博抚摸着他正在雕刻的铁板说道。
“此外,还有‘除锈’与‘烧蓝’等各个环节,一个小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作品的颜色出现不均衡甚至变色的情况。”郭海博说,在创作的最初几年,失败是太常见的事,家里堆积起来的废铁摞得很高。在这些失败的案例中,郭海博一次又一次总结经验,翻阅各类书籍寻找解决之道,终汇总成现在流畅且完整的制作工序。
也基于郭海博追求艺术道路中一丝不苟的精神,一个转机,让他的作品开始被更多人知道。
郭海博“太行风情”系列铁板浮雕作品《长城脚下美丽乡村》
郭海博“西藏风情”系列铁板浮雕作品
转机:从闭门造车到惊艳众人
1996年,一位朋友来到郭海博家做客,看到满屋的铁板浮雕艺术作品问道:“你为什么不参加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你的作品呢?”
一个简单的询问,却给了郭海博当头一棒。
“对啊,当时做这些只是纯粹的个人爱好,怎么就没想到要去参展,让更多人看到我的作品呢!”
在朋友的推荐下,郭海博与河北省文联、美术协会取得了联系。并成功报名了迎香港回归主题艺术展。在这次展览中,郭海博专门创作的《关天培》铁板浮雕,在展览中收获了众多业内人士的称赞与好评。
1998年,郭海博踏上了前往北京“第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的征途,在这次展会中,他意外结交了当时中国民协储联部主任,他被郭海博的铁板浮雕所惊艳,称赞道这项艺术即便是在国外的众多展览中也从未见到。获得“贵人”引荐,郭海博的铁板浮雕开始在国家级的展会中出现,他在现场表演铁板浮雕的创作过程,成功引来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在一次南下的展会里,一位商人对郭海博的铁板浮雕技艺赞不绝口,买走了多幅作品,也为郭海博赚得了艺术领域的第一桶金。
从此开始,郭海博的艺术之路也终于迎来了康庄大道。
郭海博艺术作品
传承:父女携手绘就铁板浮雕新未来
铁板浮雕创作的30多年中,郭海博获得了众多奖项: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河北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燕赵文化之星等等,他的作品,也在各大评选与比赛中屡获佳绩。众多光环加身的他,每日仍旧沉迷于创作一线。郭海博说:“像我们这些搞艺术的手艺人,最主要的还是要创作出好的作品。”
然而,在自己的艺术生涯中,仍有两件事让他备受感动与鼓舞。一是“郭氏铁板浮雕”申遗成功,正式列入河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第二便是自己的女儿郭墨涵在耳濡目染中,也爱上了这项艺术,成为了“铁板浮雕”的传承人。
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
2018年10月,郭海博、郭墨涵,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郭海博铁板浮雕艺术馆”“郭海博、郭墨涵铁板浮雕艺术工作室”“大学生铁板浮雕艺术传习基地”,打造参观、传习和产教研相结合的实训场所。如今,郭墨涵成为了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一名美术老师。在没课时,她便肩负着铁板浮雕的创作与技艺传承的相关工作。
郭墨涵为学生讲述铁板浮雕的制作方法
从运营学校的非遗社团,到接待各单位、学校组织的研学,从国内外的艺术交流到各级领导、专家、及其他社会人士参观学习活动,郭墨涵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来自孟加拉国、蒙古国、缅甸等国家的十余名留学生都成为社团里最活跃的社员,通过他们的学习,成功将这门技艺带出国门,走向世界。“郭氏铁板浮雕”也为河北乃至全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名片。
郭墨涵冬奥系列铁板浮雕作品
在铁板浮雕的创作中,与其父亲郭海博的风格不同,郭墨涵的作品更贴合热点,也多了一份青春活力的气息。近些年来,郭墨涵的铁板浮雕作品频频入选省级、国家级大型美展及工艺美术博览会,并多次获奖。今年,郭墨涵作为北京冬奥会的火炬手参与了火炬的传递工作,她的冬奥会主题铁板浮雕作品也随着她来到了火炬传递的现场,向世界展示来自中国的传统工艺、文化自信和中国力量。
郭海博与郭墨涵共同创作
在此期间,郭海博和郭墨涵父女俩共同编写了《郭氏铁板浮雕制作技法》书籍,希望能够利用文字将这项技艺传承下来,并更好地传播下去。
当初,郭海博的艺术之路是孤独的,现在,在工作室里,经常能看到父女二人一起创作的画面。铁板浮雕这项技艺,在郭氏父女手中重新迸发出青春的光彩,并传递到世界各地,向全世界诉说着古老的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