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艺术最后是绘画视觉的本身,我们平时的文化体验感的东西,是一种历史画的形成,包括我们的语言运用中所观看世界的习惯。我们遵从这一习惯的时候,无须要去遵从把这种习惯归纳过以后的中西对比及所谓的冲撞与碰撞,并且试图在冲撞与碰撞中构建自己新的文化身份。这样做恰恰使得我们过于紧张,而且视觉无法自由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赵小海先生平面化的叠合是很好的,他画的丛林,就明显感觉到它被另外一种权利话语所控制着。
20世纪中国山水画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就是由近到景的转换,指出在中西对比过程中,以一种空间性写生的体验观察,中国化自身的体验方式,把它简单的二元对立,试图再归纳出一个,把空间所谓笔墨方式进行结合,就探索出新的中国画。但是拿明清的笔墨样式和这种空间构成结合并不能出现新的中国山水画,中国画强调一种体验感,在强调描绘语言的过程中,中国画对关照自然的体验,就会把现实感的东西抽离,一些视觉体验和空间体验的成分是被剔除掉的。尤其在20世纪以来,中西出现对立化以后,甚至出现了像徐悲鸿式的简单的研究方式,比如把中国画报简单化为线条加造型等。只有从根本上去剔除掉简单对列的方式,还原到一个很自信的方式,保留我们传统习性中观看世界的独特体验感受,把东方和西方的视觉经验,柔和、选择、接纳的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有可能产生新的空间。
艺术就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的,甚至到极简的一个极致形式。具体到赵小海的组合方式中,有种并列组合方式,但这种组合方式又蕴含着对自然的观察体验感受,在全黑的部分分割着细微的光线,这些光线如果作为结构关系的黑白关系的话,就形成内部视觉上从大结构上的节奏感块面构成,同时具有习惯中笔墨被内化的构成因素。
笔墨是在视觉的生发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规范,是在元明清以后形成的一种规范,我们当下仍然去画极其笔墨的东西,就没必要在一个对立的状态下,一边回归视觉观看体验,一边还要强调笔墨体验。如果要强调笔墨体验就回到纯粹的笔墨体验中,坚守元明清中国画的传统体系,如果要面对这样的视觉逻辑,去用中国人的思维提供新的视觉方案,就是赵小海画面中的那种平面化、构成性的东西,但其中仍然饱含着一种观看方式的新的绘画样式。(杭春晓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于2011年10月著名美术评论家尚辉主持策划的“赵小海山水画展学术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