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大型热膜耦合式海水淡化项目在首钢京唐投产

国内首个大型热膜耦合式海水淡化项目在首钢京唐投产

12月16日12时30分,经过48小时的平稳试运行,国内首个大型热膜耦合式海水淡化项目在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投产。这既是首钢京唐公司在海水淡化技术应用和循环经济领域取得的又一丰硕成果,更是我国在海水淡化技术上的新突破。

海水淡化,就是从海水中脱去盐分,得到淡水和浓盐水的过程。据首钢京唐公司能源与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常见的海水淡化方法分为“热法”和“膜法”两种。其中,“热法”是利用钢铁厂余热蒸汽加热海水,海水蒸发冷凝后得到蒸馏水;而“膜法”则是用超滤膜和反渗透膜,将淡水滤出、盐水留下,类似家用的净水机。

首钢京唐公司2005年从北京市搬迁至河北省曹妃甸区以来,就充分利用临海靠港的优势,突破传统采用地下水、地表水等用水模式,大力发展海水淡化技术,成为我国第一家使用海水淡化的钢铁企业。其中,一期工程建成日产5万吨热法海水淡化项目,被评为全国首批优秀海洋工程。二期工程继续发挥技术优势,自主设计、建造的日产3.5万吨热法海水淡化项目,是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热法海水淡化装置,联合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CCPP),构建了全球首例“燃-热-电-水-盐”“五效一体”高效循环利用系统,开创了低品质能源绿色利用的新格局。

新投产运行的热膜耦合式海水淡化项目,可日产淡水1万吨,是首钢京唐公司“五效一体”的进一步延伸,具有进水温度适宜、浓水含盐量高、三种工况随时切换、占地面积小、工艺流程短、建设工期短等特点。项目由10套多介质过滤器、6套超滤装置、3套海水反渗透单元,以及清洗、反洗等设施组成,主工况使用热法海水淡化的浓盐水作为水源,并可切换为使用原海水或原海水与浓盐水混配的运行模式,充分利用热法海水淡化浓盐水的余热,解决了渤海湾冬季海水温度低影响膜法正常产水的问题,同时提高了浓盐水的使用价值,实现了能源与资源的高效利用。至此,首钢京唐公司海水淡化日产能力已达9.5万吨,企业用水自给率达到70%以上,每年可节约地表水资源约400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