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的曹妃甸区八农场,6万亩水稻田里稻浪翻滚,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2600亩稻蟹混养田中,游客品蟹赏稻看美景;北部村队近万亩订单农业基地,马铃薯、甜玉米、娃娃菜亩效益达1600元左右。在奏响“丰收曲”的广袤田间,丰收的笑容绽放在农工群众的脸上。
全程机械化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再过几天,水稻就能收割了,预计亩产在800多公斤。”对收割机熟练地进行保养维修的强劲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郑昌强脸上洋溢着喜悦。他说,现在从播种、打药到收割、烘干、碾米,全部是机械化,而且按照农产品“三品一标”要求,今年减少了施肥、打药,产量还增加了10%左右。
“收割后,合作社直接把稻谷送到辖区内机米加工龙头企业进行烘干、碾米、包装。随后,大米就直接到了顾客手里,没有中间商,所以都是回头客,销路不用愁!”郑昌强的语气里满是自豪。
高端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应用,为农户从事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条件,也逐渐让农户由生产主体向经营主体转变。在郑昌强的带领下,合作社正从单纯的农机服务向综合农事服务转变,在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还将帮助小农户生产经营。
作为农业大场,目前这场已发展种粮大户480多户,农机总台数6000多台(套),农作物耕种和收割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以上。
订单农业大大提升了土地利用率
八农场共有旱田1.71万亩,以前都是以种植玉米、棉花、小麦以及露地蔬菜等常规作物为主,亩效益只有四五百元左右,而且受市场影响极大。对此,南田庄农工王芳深有体会地说,以前种玉米、棉花这些常规作物,一年挣不了多少钱。在农场的引导下,2004年种了几十亩的订单马铃薯,亩产2500公斤左右,平均收购价格为每公斤1.1元到1.2元,每亩纯效益在600元左右,且在马铃薯收获后下茬种植订单甜玉米、娃娃菜等,亩纯效益在400元左右。这一亩地就能挣上千八百块钱,经济效益是常规种植的3倍。王芳每年都承包三四百亩地种“订单”。
订单农业让种植户吃下了“定心丸”,但“订单”何来呢?
据了解,“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中的“+”就是农场党委在其间的牵线搭桥。八农场党委坚持从根本出发,多次组织人员到北京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和订单农业项目洽谈。对外当农民的代言人,把“大客户”引进来,2004年百事公司率先入驻,2017年好丽友派、达利园两家公司入驻,2019年上好佳公司入驻。截至目前,全国4家知名的薯片、薯条生产企业全部入驻。农场对内按照农户自愿、典型户引路的办法,引导农民发展订单农业,从最初的120亩发展到现在的7543亩,成为旱田种植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的努力,八农场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农字号”大项目、好项目推进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经营模式,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工群众收益率。
调优结构鼓起了农工致富“钱袋子”
时下正是稻田蟹膏肥肉美的时节。每天一大早,水稻专业合作社社长郑天刚的稻蟹混养田就热闹非凡,来自唐山周边甚至天津、北京的游客,三五成群拿着一根不起眼的竹竿,拴好鱼线挂上一只小鱼干,亲自体验钓稻田蟹的乐趣。郑天刚介绍说:“我们这里不仅可以钓蟹,还能现钓现加工,让游客一边品着肥美的河蟹,一边欣赏风吹稻浪的美景。给大家带来喜悦的同时,我们的收入也水涨船高。”
近年来,八农场把农业结构调整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抓手,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促进农业增效农工增收。尤其是在调整水稻种植结构上,积极采用引进一批、试种一批、示范推广一批的“三个一批”方法,先后引进晚香稻、津粳18、津源新系等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能好的新品种进行试验推广,引导农工群众发展富硒米种植2000亩,稻蟹混养2580亩,继而辐射带动乡村旅游业发展,亩效益实现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