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莲花池讲座第11讲:莲池行宫十二景之八藻泳楼

古莲花池讲座第11讲:莲池行宫十二景之八藻泳楼

应热爱、关心、关注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的人士的邀请,为了满足广大游客和市民深入了解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历史的愿望和诉求,古莲花池公众号从今年5月起,定期刊发古莲花池和莲池书院讲座,欢迎大家关注。如果您发现它在史实、事实和图片、语言文字诸方面有什么不妥或讹误之处,请不吝指正。

莲池行宫十二景之八藻泳楼

图1:咸丰九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藻泳楼》

图1:咸丰九年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夫人刘尹玉绘《藻泳楼》

藻泳楼位于古莲花池中心洲中部,坐南朝北,与北岸的万卷楼相望。二层重檐歇山顶,高约13米,两层都有回廊环护。前面有假山高耸,后面与左右有芳沼环绕。方观承在《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中描写道:“嘉木扶疏以映阶,灵石偎佹以延牖。当夫春波既演,凭高缀赏,自觉鱼鸟咸来亲人,咏在藻之雅篇,洵凫鷖之足乐也。”楼名“藻泳”,是因为楼后南塘中的绿藻在水中漂游,十分惹人注目。“藻漾波心致可凭”(见乾隆皇帝《莲池杂咏》),这是写初春时节南塘中的“藻泳”;“ 楼头动藻影”(见方观承《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藻泳楼》),这是写夏天楼头闪动的“藻影”。由此看来,楼名“藻泳”,贴近自然而令人亲切。

图2:清末不同角度的藻泳楼

图2:清末不同角度的藻泳楼

图3:清末不同角度的藻泳楼

图3:清末不同角度的藻泳楼

乾隆皇帝在《莲池行宫十二景题咏·藻泳楼》中赞叹说:“波漾风行镜里披,青蒲白芷画中猗。朱栏小凭知鱼乐,正是濠梁春水时。”乾隆皇帝还曾为此楼赋诗三首,分别是:“高阁临溪俯上层,春时冰解尚疑冰。绿蒲白芷斯犹未,藻漾波心致可凭”“ 溪楼临水俯清漪,水底依然绿藻披。游泳文鳞自知乐,问拈毫者可同斯?”“ 碧水溶溶上有楼,俯栏可以数鱼游。葩经取喻不一足,会意唯人在自求”。

图4:中华民国时期的藻泳轩

图4:中华民国时期的藻泳轩

此楼于庚子年(1900年)曾遭英法德意四国联军焚毁,1902年重建为“藻咏厅”(单层)。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直隶保定各校的仁人志士在这里成立了联合会,古莲花池成为河北中部爱国人士宣传科学与民主、唤起民众思想觉悟的活动中心。1951年曾改称“康乐厅”,不久又复名“藻咏厅”。

图5:保定画院笔下的藻泳楼

图5:保定画院笔下的藻泳楼

现在所见的楼是2002-2005年按行宫时期的形制落架重修的。楼前一对铁狮子,摆放位置迥异,显示女性地位之重要。迎面一麻姑献寿石雕,为保定曲阳石雕之精品。

图6:今日的藻泳楼

图6:今日的藻泳楼

图7:迎面的太湖石假山及“麻姑献寿”石雕

图7:迎面的太湖石假山及“麻姑献寿”石雕

这正是:

楼头动藻影,植物因命名。

喜鹊柳枝鸣,湖水澄如镜。

学联指挥部,德赛民众醒。

茶香诱宾朋,麻姑笑脸迎。(柴汝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