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天下为救人: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

心怀天下为救人: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一——《行医还扣门 救人不计利》

1902年,四十三岁的张锡纯在本县北部的外祖家刘仁村(今属黄骅市),教导初入学的幼童。这年秋天,盐山一带霍乱流行,刘仁村一刘氏妇,年近四旬,染病暴脱,已殓服在身,病人家属辞以不必入视。张锡纯得知此事后,找到病人家属说:“一息尚存,当可挽回。”随后为病人疏方,竟用大剂山萸肉、党参、山药治愈,病人家属感激涕零,喜出望外。

张锡纯医德高尚,曾在自序中说:“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1919—1920年间北方霍乱流行,张先生行医不计私利,张先生配制中药,免费为穷苦的病人发放,还把“急救回生丹”及“卫生防疫宝丹”两方,登载于《北洋公报》,救人无数。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二——《孤儿患病危 收治成义子》

1913年,辛亥革命之后,五十四岁的张锡纯离乡从戎,随军至大名。

这年,黄河泛滥,一个灾区的孤儿流落到大名,病饿垂危,张先生就带到寓所救活,因不知其乡贯里居,即收为义子,取名张俊升,俊升获救时年龄约10岁左右,自己也不知道几岁,张先生就拈阉为11岁。俊升成人后为其成家立业,使谋生于天津。张先生逝世前终于查清其为河南滑县卢姓,遂改名卢俊升,一时传为义举美谈。

张锡纯先生离乡从戎

张锡纯先生离乡从戎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三——《病家赠婢女 寻亲送回家》

北洋政府时期,张锡纯已名播南北。一位何姓军阀(时人称为将军)为其母亲四处求医,最后找到张锡纯诊治。

不久,这位何将军的母亲痊愈了,特意登门致谢,出手就是三百块大洋,还选送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婢女,给张先生作妾小或丫鬟之用。张先生也不拒绝。

何走后,张先生敬问女子来历,女子哭诉她是南方某地一商贩之女,因其父经商破产而亡,母亲为抵债将其卖于何府当侍女。

张先生安顿女子休息,供给饮食衣物。即刻发信给女子家乡,一周后收到回信。安排徒弟同乘火车一路护送女子与家人团聚,临行前拿出何将军所赠财物送赠女子,嘱其归乡重振旧业、侍亲嫁人。女子离开前泪流满面,哽咽拜谢。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四——《立达为同胞 医院利上寿》

1918年,沈阳税捐局局长齐自芸用“理中汤”方有卓效,因与东三省官银号总办刘海泉相商筹建中医院,聘张锡纯为院长。秋初,张先生立刻自汉口到达沈阳,出任立达医院院长。“立达”之意取自《论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该院位于沈阳市大东路大什字街东侧,现138中学教学楼的一个院落里,有房20余间,设内、外、针灸三科,设有病床,是国内成立最早的中医院,“中医之有院,实自此始”。

张先生初到沈阳,“果治愈重危之证多人,声誉大起”,且“西医难治之证,经先生治疗多立起”。如沈阳县署一科长患梅毒,在洋人医院治疗20余天,头面肿大,下肢溃烂,周身壮热,谵语不省人事,亲友邀张先生诊视,为免洋人医师察觉,托言探友。诊后张先生认为系梅毒类杂温病,仅服药两天就意识大清,病人遂决意出院到立达医院治疗,十余天后痊愈。

前来立达医院求诊者很多,张先生每诊必留病志,在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记载有在沈阳诊治150多个病例,站总数的三分之二。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五——《常怜国运艰 抗争废医案》

1929年,余云岫等人主张“废医存药”,民国南京当局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年已古稀的张锡纯义愤填膺,他与上海名医冉雪峰结成南北同盟,奋起反抗。

张锡纯

张锡纯

冉雪峰

冉雪峰

张锡纯上书南京当局说:“近闻京中会议,上峰偏西医之说,欲废中医中药,不知中医之实际也。且中医创自农轩,保我民族……是以我国民族之生齿,实甲于他国之人也。今若将中医中药一旦废却,此于国计民生大有关系。”该案被迫取消。因此,在天津重订《医学衷中参西•前三期合编》八卷为四版,分上下两册。印行至第五版方满足需求。

张锡纯先生医德故事六则之六——《行志愈古稀 免费办函授》

1933年,七十四岁的张锡纯感叹“吾老矣”“今将未了之事,托诸函授,四年之后,吾门中必有人材辈出,以行吾志”。春天,在天津创办四年制“国医函授学校”,开创中国中医函授教育之先河。“国医函授学校”招收门人弟子五百余人,遍及全国。张先生亲自兼教务,制定科目,亲手编写教材,函授只收讲义费,与其它以谋利为目的之办学迥然不同。

七月,《伤寒讲义》完成并陆续寄出,自咏诗云:“八旬已近又何求,意匠经营日不休,但愿同胞皆上寿,敢云身后有千秋”。张锡纯日间诊病,夜间写作,《温病讲义》只解完11方,就辛劳成疾,一病不起。9月27日(农历八月初八)酉时,因心脏病谢世长辞,中秋节灵柩回籍,葬于盐山祖茔。

张锡纯先生

张锡纯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