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冰雪产业发展:打通冰雪人才瓶颈

河北冰雪产业发展:打通冰雪人才瓶颈

原标题:我省压雪工、制冰师等技能型人才供不应求

呼唤更多冰雪产业“金蓝领”

——“打通冰雪人才瓶颈”系列报道之一

打通冰雪人才瓶颈

编者按

随着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的快速发展,我省对各类冰雪人才的需求愈发旺盛,举办冰雪赛事更是对冰雪人才的集中检验。一些冰雪人才虽然总体需求量不大,但因为属于复合型、专业性强、培养周期长,供给严重不足,已经成为阻碍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何加快这些人才的培养?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打通冰雪人才瓶颈”系列报道,关注冰雪场馆建设、办赛和赛事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敬请关注。

月薪万元,驾龄2000小时以上的压雪工仍难觅

近日,张家口市崇礼区密苑云顶乐园滑雪场的雪道上,已不见了滑雪者的身影,只有几台大型压雪车整装待发。

“一车二车去这边,三车四车去那边。”密苑云顶乐园滑雪场压雪车车队主管温龙有条不紊地指挥着。

温龙2012年来到这里当压雪工,他介绍说,目前,该滑雪场有压雪工15人,其中5名来自国外,10名来自国内。可相对于滑雪场的41条雪道来说,人手依然紧张。在雪季滑雪场开放之初的一个多月里,国内压雪工每人每天要工作近12个小时。

“压雪工的月薪一般在8000元至10000元之间,好一点的老师傅月薪可以达到1.5万元至2万元,甚至比滑雪场中高层管理人员都高。即便如此,能招到驾龄在2000小时以上的压雪工都很不容易。目前,能达到这样水平的压雪工很少。压雪工如此,制冰师、索道维修工等亦是如此。他们堪称冰雪场馆的‘金蓝领’。”有业内专家表示。

去年10月在张家口举办的河北省首届冬奥冰雪产业大型人才交流会,前来招聘压雪工、索道维修工、造雪技师等人才的企业不少,保定涞水荣盛康旅投资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负责人国建介绍说,那次没有招聘到紧缺的压雪工,后来几经辗转,才从省外“挖”来一位。

保定涞源七山滑雪场也只招到了一位有经验的压雪工。石家庄无极山滑雪场在开业之初,曾想招聘有经验的压雪工,但很长时间也没有满意的,只能退而求其次,招聘一位有大型机车操作经验的师傅突击培训。

《河北省冰雪活动蓝皮书(2018-2019)》数据显示,2018-2019雪季,河北省滑雪场技术人员共617人,其中造雪技术人员377人,压雪技术人员46人,索道技术人员85人。有19家滑雪场未配备索道技术人员,6家滑雪场没有压雪技术人员。11家室内滑冰场馆中,技术人员也仅有23人。

要成为一名压雪工,很难吗?

“学会操控压雪车很简单,一般培训一个多月就可以了。不过要想压好雪,没有几年的工作经验积累是不行的。”温龙回忆说,开始他是由一位来自东北的50多岁老师傅带,其间参加了很多培训,并经历了从小型到大型等诸多赛事压雪工作的历练,才慢慢成长起来,“我现在可以胜任云顶任何一条雪道的压雪工作,也带着两三个徒弟。”

据了解,要成为合格的压雪工,首先要过心理素质关。雪道落差大的地方坡度能达到60%-70%,对于压雪车和压雪工都是不小的挑战。

“第一次压雪是在初级道上,上雪道时特别忐忑,上坡时,坐在驾驶室身体后倾得厉害,感觉都快躺倒了;下坡时,身体又迅速往前栽。因为紧张,我握操作杆的手都酸了。”石家庄无极山滑雪场压雪工韩占奎回忆说。

不过更难的是工作经验的积累。

“雪铲和雪犁该如何配合,到底哪里该调整雪铲,调整的角度是多少,还有雪质、雪量的判断以及推雪的方向,等等,都需要一点点摸索。例如,推雪的时候,不但要看哪个地方厚哪个地方薄,还要预判人们滑雪后雪移动的方向,按着规律推,这往往比盲目推事半功倍。”韩占奎侃侃而谈。

而越高端的赛事,雪道的压雪要求就越高。

“比如跳台滑雪的那个雪包,仰角大了选手会飞得太远,仰角太小又飞不出去,这个雪包该如何去堆,是很有讲究的。”温龙说,目前国际雪联举办的赛事,压雪工作一般由来自国外、有多年工作经验、受国际雪联认可的压雪工来完成。国内压雪工一般还没有这样的实践机会。

加快培养“双师型”师资,推进校企合作

记者发现,师徒传承仍是我省冰雪场馆培养压雪工、制冰师等技能型人才的常见方式。但由于师傅的水平不同,再加上没有一定的考核标准,这些压雪工上岗后工作水平往往参差不齐,培养质量缺乏有效保证。此外,虽然有的压雪工很能干,但理论知识欠缺,也不善讲解,并不利于相关技能的传承。

“造雪、压雪、制冰、索道维修等人才,都属于专业技术人才,对实践经验要求很高。我国冰雪运动起步晚,有这方面工作经验的人相对较少,所以比较紧缺。一些高校看到这方面的人才需求,也想有所作为,但由于培养周期长,又受到实习实训条件的限制,所以一时半会儿供求关系还难以改变。”河北体育学院冰雪运动系主任刘振忠分析说。

那么,有没有相对更快捷、有效的培养方式呢?

《河北省冰雪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5年)》中提出,依托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及张家口职教中心、承德职教中心等教学资源和各大冰雪场馆,有计划地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培养一批造雪师、制冰师、器材师、竞赛辅助器具维修维护等技能人才。

据了解,省内外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开始进行校企合作培养冰雪技能人才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是2018年5月到太舞顶岗实习的,2019年从张家口市机械工业学校毕业后正式在这里就业,现在从事压雪、索道维护保养等工作。”太舞滑雪场员工王凯自我介绍说。

他入学时选择的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幸运的是,2018年,学校在该专业增设冰雪车辆保养与维修方向,同年与太舞等六家滑雪场签订了校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并成立了相关的校企合作冠名班,为滑雪场培养设备维修、电气维护和冰雪车辆维护等技术人员。

“今年我们学校准备正式开设冰雪车辆保养与维修专业,计划招生40人。学生除了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到雪场进行顶岗实习。”该校就业处处长高建斌表示。

但他坦陈,“双师型”师资短缺,仍是这类人才培养中的最大难题,“原专业的老师缺乏冰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企业熟悉冰雪器械技能的师傅往往又不具备理论知识。”

为此,该校组织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相关教师,到太舞滑雪场等参加培训和学习,让他们充分了解一线实际需求后,再形成自己的教材,将符合实际岗位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2018年,该校与太舞滑雪场等一起进行了雪上运动机械操作及保养维修类课程开发,相关教材已经付梓。

另据了解,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也将在今年增设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冰雪方向,计划从新学年开始招生。

“我们计划采用订单式培养方式,既让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又到用人单位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一毕业就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该校教务处处长宋建武表示。

“校企合作应是解决冰雪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相关院校和冰雪企业可以通过开展互补性教学,增强合作效果。”黑龙江冰雪产业研究院院长张贵海说,所谓互补性教学,即让院校专业教师对企业有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员进行轮训,提升他们教学能力,让他们充当辅助教师;让专业教师去企业锻炼,了解行业状况,增加实践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等挖掘培训师资。鼓励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