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委编办坚持“四着眼四到位”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

唐山市委编办坚持“四着眼四到位”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

近年来,唐山市委编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唐山提出的“三个努力建成”“三个走在前列”目标和省委“两个率先”要求,以“精编优政、服务发展”为理念,以“改革、管理、创新”为重点,以“管住、管好、管活”为抓手,有效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努力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机制保障。

着眼体制调整 政治引领到位

机构编制部门是党的工作机关,市委编办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机构编制工作的生命线,精准把握机构编制工作的战略定位、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纪律要求,主动适应体制调整带来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变化,始终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执政效能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折不扣地落实党中央、省委关于机构编制工作的部署要求,为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供完善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市委编办准确把握“三定”规定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强化阵地意识,自觉管好用好机构编制这一重要执政资源,着力破解职能体系中存在的障碍和弊端,圆满完成了市县党政机构改革,为形成适应新时代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职能体系作出应有的贡献。

着眼形势任务 调查研究到位

市委编办着眼新时代“三个努力建成”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战略举措,紧紧围绕“实施四项战略、打好五场硬仗,狠抓十项重点工作”的任务目标,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以及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重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力求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做好日常调研的基础上,把每年6、7月份定为集中调研月,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办法,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开拓视野挖掘亮点、集思广益破除弊端,形成涉及机构改革的调研报告30多篇,找准了问题,竖起了靶子,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起到了参谋助手作用。

在市县党政机构改革期间,认真分析研判,搞好调查研究,摸清改革底数,结合唐山实际,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供精准的调研报告和改革方案,既体现了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总体上与中央、省相对应的要求,也因地制宜设置“一港双城”等彰显唐山特色的机构,构建了与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机构职能体系,市县党政机构改革按照省委要求的时间节点提前完成,改革平稳有序,得到省委编办的高度评价。

着眼重点难点 服务保障到位

市委编办深入研究制约和困扰发展的各类矛盾,积极思考和研究体制、机制、制度设计等方面的问题和“瘦身与健身”相结合等现实问题,为党委政府谏真言,献良策,为领导决策分忧,突出抓好民生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服务保障民生。

去年以来,聚焦全市“精准脱贫”“环境保护”“转型升级”“营商环境”等涉及企业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理顺和完善扶贫工作、环境保护、金融监管、退役军人服务等管理体制机制,按照“严控总量、统筹使用、有减有增、动态平衡、保障重点、服务发展”的思路,调整各类机构470余个,增加或调剂人员编制 700多名,实现了市县乡三级扶贫、环保、退役军人管理等重点领域机构、人员全覆盖。先后向各县(市、区)下达了行政编制162名、事业编制122名,确保涉企业及民生领域的重点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各类举措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特别是牵头全市“十项重点工作”之一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市委编办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收费标准最低、办事效率最快、服务水平最优的“四最”品牌,有效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难点、痛点、堵点,企业和群众的满意率由2018年初的75.8%提升至96.95%,打造“四最”品牌的经验做法在全省、全国推广,唐山荣获“2018中国企业营商环境十佳城市”荣誉称号。

着眼严控总量 监督管理到位

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执政资源,中央和省提出“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要求,为各级党委、政府上好了“紧箍咒”。

市委编办着眼“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增减平衡”的原则,管住机构编制资源,为党委、政府落实中央和省要求“扎紧篱笆守好门”,有效提升机构编制管理水平。

严格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执行机构编制集中统一管理审批制度,依法依规按程序办理涉及机构编制事项。

严格执行机关和事业单位进人管理办法,抓好机构编制源头管理,把好机构编制的设立关、编制核准的前置关、实名制管理的进人关、事前审批的计划关、超编减编的消化关、管好编制的督查关等“六道关口”,打造“阳光下的云上编办”,形成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的新机制,机构编制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充分发挥了机构编制资源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效能,助推唐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特别是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实现了财政供养人员逐年递减,市县乡三级机关事业单位均不超编,通过清理规范,撤并或整合事业单位230余家,全市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较2012年底大幅减少,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得到了中央编办、省委编办的充分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