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路越来越痛,原是足弓“塌方”了
近日,武汉一位35岁的王先生因右脚走路时持续出现疲劳、胀痛等症状,来到武汉市第三医院骨二科就诊。据他自述,最近两个月行走吃力,站立半小时就疲劳难忍,甚至脚部也明显变形。因工作需长时间行走,王先生的生活备受困扰。
该院主治医师周龑擘接诊后检查发现,王先生右足足弓严重塌陷,伴随足跟外翻,站立时负重力线明显内移。经X光与CT检查,确诊为右足平足症合并副舟骨骨折。由于患者畸形严重、症状持续时间长,对日常生活造成显著影响,医疗团队决定实施手术,切除副舟骨并重建足弓。术后经康复,王先生已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周龑擘解释,平足症俗称“扁平足”,是因骨骼、韧带或肌肉异常导致足弓塌陷的疾病。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先天性骨骼异常如副舟骨,以及营养不良、肌力不足、踝扭伤等后天因素。其主要表现为足底疼痛、易疲劳,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加重,且常伴有足弓塌陷、前足外展、足跟变宽等体征。
“王先生的病情可能与其本身存在副舟骨畸形,加上工作需长期站立行走,导致维持足弓的肌肉和韧带逐渐劳损有关。”周龑擘指出,足弓在人体运动中具有重要缓冲作用,一旦严重塌陷,不仅减震功能减弱,还会改变下肢力线,引发肌肉与韧带代偿性损伤,造成疼痛。
周龑擘提醒,平足症在人群中较为常见,其影响不仅限于脚部,还可能向上引发跟腱炎、膝髋关节疼痛甚至腰部不适。如发现行走后足部容易疲劳、胀痛,或足形出现变化,应尽早就医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需依据病因与病情严重程度制定:轻症或早期患者可通过矫形鞋垫等保守治疗方式缓解;畸形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则需考虑手术矫正。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平足症呢?周龑擘建议: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给予足部充分休息;控制体重,减少跑跳等高冲击活动;选择鞋底支撑良好、鞋跟高度合适的鞋子;可适当进行足部热敷、理疗与按摩,同时加强足踝周围肌力锻炼,提升足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