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有美名·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肃宁县师素镇:药香越千年,琴韵奏新声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肃有美名·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肃宁县师素镇:药香越千年,琴韵奏新声

“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从即日起,中共肃宁县委宣传部、肃宁县融媒体中心、凤凰网河北联合推出“肃有美名·晒晒我们乡(镇)新名片”系列图集。聚焦肃宁县各乡镇闪亮“名片”,了解家乡、推介家乡,让更多人从不同角度看到从肃宁大地走来的厚重历史、重要产业,以及绽放的笑脸、美好的画卷。今天我们走进的,是肃宁县师素镇。

“师素师素,这个‘素’,说的就是‘刘完素’”,在肃宁县师素镇,当地朋友总是满怀自豪地这样介绍自己的家乡。

肃宁县师素镇,厚韵深藏、旋律流淌。这里蕴含中医文化积淀的厚重,也有现代产业的发展,以文化旅游为热点,以现代产业为动点,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被誉为“金元四大家”之首的金代名医刘完素(字守真)在这里诞生,他创立的“寒凉派”影响深远。师素镇还是举足轻重的民族乐器生产基地,民族乐器产业已成为肃宁县支柱产业之一。

刘完素纪念馆。黄同九 摄

刘完素纪念馆。黄同九 摄

俯瞰刘完素纪念馆。刘文杰 摄

俯瞰刘完素纪念馆。刘文杰 摄

刘完素纪念馆寄托了人们对健康与美好生活的期望。李晓利 摄

刘完素纪念馆寄托了人们对健康与美好生活的期望。李晓利 摄

刘完素纪念馆内院。刘文杰 摄

刘完素纪念馆内院。刘文杰 摄

刘完素纪念馆古色古香。李晓利 摄

刘完素纪念馆古色古香。李晓利 摄

刘完素在中国传统医学的历史地位不可取代,在医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他开创的“寒凉派”,不仅在理论上独树一帜,最重要的是改变了金元之前医界因循守旧、泥古不化的状况。作为刘完素故里,师素镇建有刘完素纪念馆,每逢正月十五和三月十五师素村庙会,这里都会展现出独特的文化风景画面。

刘完素纪念馆内的铜钟。吕国良 摄

刘完素纪念馆内的铜钟。吕国良 摄

刘完素像。刘文杰 摄

刘完素像。刘文杰 摄

漫步师素,琴声悠扬。师素镇的民族乐器特色产业,不仅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扩大了肃宁知名度与影响力。

肃宁县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展厅内的乐器展示。刘文杰 摄

肃宁县乐海乐器有限公司展厅内的乐器展示。刘文杰 摄

游客在乐器展厅体验击鼓。吕国良 摄

游客在乐器展厅体验击鼓。吕国良 摄

乐器展厅内乐器部件展示。吕国良 摄

乐器展厅内乐器部件展示。吕国良 摄

工人在加工乐器。刘文杰 摄

工人在加工乐器。刘文杰 摄

工人在检查乐器部件。吕国良 摄

工人在检查乐器部件。吕国良 摄

工人正在加工生产乐器。吕国良 摄

工人正在加工生产乐器。吕国良 摄

工人正在加工乐器。袁秋良 摄

工人正在加工乐器。袁秋良 摄

工人正在精心打磨乐器。刘文杰 摄

工人正在精心打磨乐器。刘文杰 摄

每件乐器都凝聚了工匠的汗水。黄同九 摄

每件乐器都凝聚了工匠的汗水。黄同九 摄

民族乐器已成为师素镇重要的支柱产业。袁秋良 摄

民族乐器已成为师素镇重要的支柱产业。袁秋良 摄

师素镇乐器产业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拥有全产业链全流程生产工艺,乐器产品越来越多元、产业内涵越来越丰富,年产各类乐器及配件100余万件。在新时代,一件件乐器,引出了一个个新赛道,各大乐器生产企业起势强劲,努力奏响乐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和声”。(通讯员 韩梦菊、王涛、杨亮、路高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