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雄安“三座城”刷新城市治理模式
11月4日,无人机航拍的雄安城市计算中心。如今,这里汇聚的数字算力已开始反哺城市运营,服务城市管理。 本报记者 李畅摄
本报记者 曹铮 李畅
11月16日,北京游客陈曦来到雄安新区旅游打卡,在雄安奥特莱斯购物,到南文营食堂享用丰盛午餐,在启动区雄安体育中心、雄安大学园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前拍照打卡……一路逛下来,她在拔节的城市中发现,开车行驶在路上,过路口不“卡顿”,抬头不见“空中蜘蛛网”,低头不见“马路拉链”。
这些舒心感受的背后,是雄安地上、地下、云端“三座城”同步规划建设的成果。
地上一座城,从“一张白纸”到“一张蓝图”,再到一座新城,雄安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的蝶变。
行走在城市街头,路网纵横交错,雄安商务服务中心、雄安大学园图书馆、中国中化大厦等建筑拔地而起;容东片区五星级酒店、奥特莱斯、咖啡馆等功能性场所不断上新。
早晚出行高峰时段,开车行驶在雄安新区主干道路上,能够实现连过10个路口都遇绿灯的“好运气”。“一路绿灯”是数字化道路的功劳。
雄安新区从一“出生”就携带着智慧基因,起笔规划时已经为超前的建设理念预留空间。作为全国第一个全域按照数字化道路建设布局的区域,新区设立之初就启动了数字道路建设。如今,在容东片区数字道路两侧,7000多根多功能信息杆柱上集合了信号灯、摄像头、雷达以及各类传感设施。“这些设备全天候实时采集道路信息,并上传至统一云平台,提供给数字道路的‘最强大脑’——智能运营中心系统,用于分析与应用,为车路协同提供着重要支撑。”中电信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智慧交通产品线总经理封顺天介绍,该公司参与雄安新区数字道路智能化项目建设,为容东片区多条道路设计了“数字潮汐车道”方案。这些方案在通过交通模拟仿真测试达到预期效果后,同步给交警信控系统,在不改变物理道路形态下,通过信号协同,道路承载容量提升了30%。
在雄安,抬头不见“空中蜘蛛网”,低头不见“马路拉链”的奥秘在地下一座城。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具有样板意义的工程,也是雄安新区地下一座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先地下、后地上,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理念。按照“安全韧性、系统协调、创新智能”的建设要求,新区规划建设了系统网络化、空间弹性化、运行智能化的“干线—支线”两级综合管廊约380公里,避免“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现象,营造现代化市政环境,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地下综合管廊里“住”着哪些设备?雄安建造了众多隧道空间,让电力、通信、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住进“集体宿舍”,管廊中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地下综合管廊是保障雄安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它们不仅可以提升市容市貌的美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能降低路面翻修的频次和开支。
除了地下综合管廊,地下一座城还包括地铁、城际铁路、物流汽车通道等设施。
机器轰鸣、焊花绽放……10月29日,位于雄安新区启动区的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建设现场,几千名工人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该项目中的雄安城市航站楼内部空间钢结构安装和支撑钢结构的格构架卸载已经完成。
“雄安国贸中心项目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以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地下空间与北侧的中化大厦、华能总部大厦,南侧的中央商务区等项目互联互通。”雄安集团雄商置业公司国贸中心项目二工区负责人康金鑫介绍,航站楼地下共四层,分别为城市层、站厅层、站台层、行李夹层,建成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的航空功能将向雄安新区延伸。
在“云端”,还有着一座数字孪生城市。
作为中国城市建设史上首次全域实现数字城市与现实城市同步建设的新城,“云端”一座城如今在多方面服务着城市治理。
“数字孪生城市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城市治理和人民生活。”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姚凯旋介绍。
城市建设初期,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侧重于将看得见的楼“搬”上看不见的“云”、打通数据孤岛等工作。现在,“云”端逐步汇聚的数字“算力”已开始反哺城市运营,服务城市管理。
数字孪生城市通过对现实城市的感知、仿真模拟,实现对城市的“虚拟”,对“虚拟”城市的分析调度则能够优化城市运转。基于强大的“算力”和海量的数据支撑,引入自动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数字孪生城市建设为城市精细化、精准化、自动化感知和管理带来无限想象空间。中国雄安集团数字城市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手段汇集各种信息,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居民,还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