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戏剧表演课程教学研究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课程思政视域下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戏剧表演课程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邯郸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艺术类教学的路径研究——以《表演基础》课程为例”(2022xjjg009)成果;邯郸学院202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推动英雄人物、劳模工匠、先进典型进校园实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yh2217

摘要: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的重要来源,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的价值内涵。本文以邯郸特色文化资源为背景,以邯郸学院戏剧表演课程为研究对象,从而展开对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戏剧表演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探索,发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高校表演课程思政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推进高校艺术类课程思政的创新教学。

关键词:课程思政、地方特色文化、戏剧表演

引言

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提供了新方案——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在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教育部,2020)。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各门各类课程也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

202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一文中提出①,要深度挖掘高校各学科门类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全面推进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可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如何巧妙地将思政教育贯彻落实到学科教学实践中,这是课程思政融入教学的关键。若结合高校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未尝不是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一次创新思考。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指一定地域的人们经过长期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实践,形成的具有某种特色的自然风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等要素,这些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最终形成独具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本地魅力文化资源”②。地方文化是某一区域的民众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是当地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③。地方文化是一种优质课程思政资源,本文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切入点,以戏剧表演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探索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地方高校戏剧表演课程的创新路径。

一、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戏剧表演课程思政教学的价值内涵

(一)文化传承与保护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将其融入戏剧表演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和传承这些文化,还能促进地方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例如,邯郸的成语典故文化、梦文化、广府太极五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磁州窑文化等,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得以重现和传承,有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

(二)思政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戏剧表演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包含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元素。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其中,不仅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内容,还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具体。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和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如忠孝、自强、诚信、道德等思想精神。

(三)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戏剧表演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通过学习和表演地方戏剧,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更加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戏剧表演课程本身就具有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通过参与剧本创作、角色扮演、舞台表演等环节,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都能得到显著提升。而地方特色文化的融入,则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表演中能够更好地展现地方文化的魅力和特色。

(五)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将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戏剧表演课程,是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说教模式,通过生动、具体的表演形式,使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这种“显隐”结合的教育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使思政教育的效果更加显著和持久。

(六)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戏剧表演课程,还能够促进地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不同地区的文化在戏剧表演中得以呈现和展示,有助于增进学生对其他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这种跨地域的文化交流,也能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综上所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戏剧表演课程思政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内涵。它不仅有助于文化传承与保护、丰富思政教育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政教育模式以及促进地域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因此,在戏剧表演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实践的思政教育模式。

二、邯郸特色文化资源在戏剧表演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邯郸特色文化资源

邯郸的文化资源丰富且可替代性低,特色明显,新石器早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数千年的悠久历史,形成了磁山文化、赵文化、女娲文化、北齐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边区革命文化等十大文化脉系,1994 年邯郸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④。

文艺创作表演资源:邯郸现有戏剧演出团体 84 个,其中国办团体 6 个,改制改企团体 3 个,民营团体 25 个,民间班社 50 个;现有适合戏剧表演的剧场 14 个,国办中专艺术学校 1 所;市属艺术单位(东风剧团、平调落子剧团、 艺术团、艺校、艺研所)现有在职人员 159 人,正高职称人员 14 人,副高职称人员 27 人,中级职称人员 60 人。

文化产业资源:现有 3 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 14 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1 家 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文化遗产资源:现有不可移动文物遗存点4679 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4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13 处,市级文化保护单位298 处。可以看出,邯郸是河北省的文物大市,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总量仅次于张家口、石家庄,位居河北省第三。

(二)邯郸特色文化资源在戏剧表演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1.课程内容设计

将邯郸特色文化资源与戏剧表演课程内容相结合,设计具有思政教育意义的剧目。例如,可以选取邯郸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爱国志士等作为角色,通过他们的故事展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将邯郸的成语典故、民间传说、太行文化等融入剧目中,让学生在表演中领悟其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案例一:红色舞台剧《又见白毛女》

《又见白毛女》以剧作家王志生老师的“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我的奶奶》为主线,用“戏中戏”的艺术手法,让观众在舞台剧中重温中国第一部由水华、王滨、贺敬之、丁毅、杨润身编剧的革命歌剧、舞剧《白毛女》的经典故事,把原《白毛女》歌、舞剧、与现代话剧相结合,融入影视学院课程思政。本剧把原舞台剧《白毛女》作为戏中戏,结合129师历史和邯郸解放时期的历史进行再创作,让舞台上的演员和舞台下观众融为一体,共同演绎。在看演出和参与演出的过程作为一次生动的爱国党史教育课堂,让音乐、舞蹈、舞台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与台上演员、台下观众相融合,让党史教育课堂变成一种沉浸式的艺术感受。

案例二:《邯郸成语故事》系列剧目

邯郸是中国成语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成语文化资源。结合这一特色,设计了《邯郸成语故事》系列剧目,如“邯郸学步”、“围魏救赵”等,并将其作为戏剧表演课程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通过剧本创作、角色扮演、舞台设计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2.教学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通过模拟邯郸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或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其中的情感冲突和价值选择。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此外,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田野调查,深入社会,以创作小组为单位,分单元模块进行创作,例如成立“邯郸成语故事创作小组”“邯郸地方非遗保护传承保护小组”“邯郸英雄人物创作小组”等,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品创编、表演。

3.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邯郸的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等场所进行实地考察和学习。通过参观学习,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邯郸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资源,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的表演和创作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4.评价体系构建

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在戏剧表演课程中的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演技能和艺术表现力,还要注重评价他们的思政素养和道德品质。通过评价体系的引导,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学习和实践,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地方特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和美育元素,是学校开展“课程思政”及“美育教育”的“活教材”和“资源库”。邯郸特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和历久弥新的精神力量,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让精神说话,有利于涵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深挖邯郸特色文化内涵,将其有机融入戏剧表演课程中,推进 “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创新,加强邯郸地方特色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仅能增强学生对邯郸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高雅的美育素养、不竭的创新动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更能促进邯郸地方特色文化与美育、劳育的融合输出,切实达到“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劳立人”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推进[EB/OL].(2021-12-07)[2023-01-0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1/53878/sfcl/202112/t20211207_585341.html?ivk_sa=1023197a&wd=&eqid=f72a6a2b005426450000000264325279.

2.许淑娟,黄伟文.地方特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肇庆文化资源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6):14-17+79.

3.庞莹.地方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2,(01):107-109.

4.李冉,刘颖辉.地方文旅融合创新发展的路径及模式——以邯郸市为例[J].人文天下,2020,(17):50-55.

作者信息:

1. 韩丽(1989.6-)女,汉,河北邯郸人,邯郸学院,博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美学、表导演艺术研究;

2.杨彦领(1978-)男,河北邯郸人,高级政工师,邯郸学院影视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戏剧影视

3.冯兴隆(1993-)男,湖北襄阳人,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