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头雁”领航助力乡村振兴 辐射带动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

河北“头雁”领航助力乡村振兴 辐射带动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

原标题:河北“头雁”领航助力乡村振兴

已完成700人项目培育和1000人线下教学培育,辐射带动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一家智慧农业工厂,技术人员查看采用无土栽培系统种植的作物生长情况。许建园 摄

在石家庄市鹿泉区一家智慧农业工厂,技术人员查看采用无土栽培系统种植的作物生长情况。许建园 摄

本报讯(记者贾宏博)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大乡村本土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河北省扎实有效开展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2022年全省“头雁”项目绩效评估位列全国第一梯队,2023年项目资金任务增长43%。目前,已完成700人项目培育和1000人线下教学培育,辐射带动周边4.2万名农户共同发展,实现了“头雁”领航、雁阵齐飞的显著效果,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头雁”也是新质生产力

日前,在保定市清苑区南王庄村的一处育苗暖棚里,一株株西瓜苗长势喜人,瓜农们正抢抓农时进行幼苗嫁接,为西瓜增产增收抢占先机。

“素环,你说我家西瓜追施什么肥好?”“素环,咋能保住西瓜甜度?”……针对瓜农们提出的问题,李素环总是把技术倾囊相授,耐心解答。

李素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土专家”,也是河北省“头雁”学员。这些年,通过成立合作社,李素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脚步越来越快。他们与多家科研单位达成技术协作关系,设立农业创新驿站、西瓜研究所。在他们的带动下,整个清苑区西瓜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突破了12亿元。

李素环是河北省大力实施“头雁”项目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河北省“头雁”学员多数是河北省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等7类主体的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这些成功的“头雁”,不论他们来自何方,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喜欢科技,喜欢把科技和自己经营的产业相融合,不断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他们从科技中寻找破解生产经营难题的方法,从科技中发现乡村产业发展的机会,从科技中获得超越同行的竞争优势,也在与科技的融合中增长了带动当地乡村产业发展和带领乡亲致富的本领。

自2022年起,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启动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实施河北省“头雁”项目,每年对遴选出的乡村产业带头人开展为期1年的定制化、体验式、孵化型培育。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头雁’就是农业产业发展中新质生产力的源泉。”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宋双印表示,河北省在遴选培育对象上突出“优”;在遴选培育机构上突出“高”;在培育模式上突出“新”;在培训管理上突出“细”;在跟踪服务上突出“实”;在文化建设上突出“精”。到2026年,河北省将培育5000名“头雁”学员。

“新农具”赋能“头雁”抢跑新赛道

近年来,各类数字化应用场景下的“新农具”层出不穷,手机应用技能、农产品电商、智慧农业等内容已纳入“头雁”培育课程体系。

“一场直播就卖出去了30万元的蜂蜜,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参加完“头雁”项目培训后,石家庄赞皇县蕊源蜂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岳峰马上学以致用,与石家庄一位知名网络主播进行直播带货合作,这个销售额令他相当满意。“过去我们自己直播销售,一场销售额最多也就一两千元。”

浙江之行,让王岳峰感受到河北在互联网营销人才储备上的差距。“在浙大学习时我发现,浙江服务农产品线上销售的互联网公司和专业人才非常多,他们和农业企业之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合作机制,在合同设计、佣金分成、主播台本设计、场控方面都有成熟的模式。”王岳峰说。

产业发展,品牌先行。从学校归来后,王岳峰深入思考企业面临的现状,结合所学知识和客户需求开发了快销的蜂蜜柠檬水、小青柑蜂蜜水,该产品一经上市就收到了良好的反响,主打产品蜂蜜柠檬水也成为赞皇县对外接待的官方用水,很多代理商将产品带到各大酒店、卖场,销售效益良好,提高了客户对新健康饮品的认识和经销商的积极性。截止到2023年底累计销售超20万件,销售额600多万元。

新赛道上,加快推动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更离不开农民数字素养的提升。

如今,河北一大批“头雁”正用活新媒体平台,将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带货变成“新农活”,通过利用流量效应搭建农特产品输出的新渠道,走出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优化培育体系做强“头雁”孵化器

“执行标准高、培育时间长、培训机构级别高,把农民培育成农业人才,这是‘头雁’项目跟以往新农人培训项目最显著的不同。”宋双印介绍,自“头雁”项目启动以来,河北省紧紧围绕提升“头雁”能力这条主线,帮助农业产业带头人开拓视野,提升水平,由他们带头干,同时培养、招揽各类人才汇聚农村,形成农村人才“雁阵”。

不同于一般的学校教育,农民的学历层次水平差异和年龄跨度较大,许多农业经营者很难长时间离开田地、圈舍、池塘。如何确保培训效果?河北在“选”“育”“用”三个方面给出了答案。

提高遴选质量,切实在“选”字上发力。为了选好学员,充分发挥市县对产业、人头情况熟的优势,把地方产业发展急需的,干得好、有潜力、能带动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选出来推上来;同时,面向社会开展网络平台报名,河北省分行业对学员的生产经营状况、示范带动作用、行业影响力等进行把关。目前,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市的“头雁”学员都达到了300人左右,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优化培育体系,切实在“育”字上发力。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学员的知识水平、产业分布、技术需求等情况,与培育机构反复对接磨合确定培育专题。2022年,在浙江大学按照主体类型分类,设置了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带头人等3个专题,在中国农大、河北农大按照产业分类设置了粮食生产、蔬菜技术等4个专题。在“四个一”培育模式基础上,2023年又采取了15天集中培训加七天产业培训的两阶段模式,综合运用集中授课和分散实训,线上学习,线下面授、现场体验和交流互访。同时,专题优化调整为13个,增加了休闲农业园区、农村电商、农业经理人、农机大户等培育专题,更贴近我省产业发展实际,学员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求知。

落实政策支持,切实在“用”字上发力。省农业农村厅与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教育厅、涉农金融机构等会商,在人才评选、农民职称、学历教育、金融服务等方面针对“头雁”学员,研究制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3个培育机构,统筹各方力量,为“头雁”学员配备了双导师,在此基础上,河北省调动23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1640名体系专家和300个农业创新驿站超过3000名专家担任产业导师,为学员提供“一对一”服务。

宋双印说,下一步省农业农村厅将进一步整合部门间优质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培训—中职—高职”有效贯通,为“头雁”提供终身教育途径。同时,加快衔接科技、教育、金融等多种社会资源,为“头雁”学员创业兴业架桥铺路。通过“头雁”项目的实施,整合全体“头雁”的资源和力量,联农带农,抱团发展,形成长尾效应,引领一方,带动一片,让“头雁”学员在广袤的乡村大施拳脚,大展身手,共同绘就河北乡村振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