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 邯郸市森林资源连续3年实现质量双增长

持续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 邯郸市森林资源连续3年实现质量双增长

原标题:持续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

邯郸市森林资源连续3年实现质量双增长

磁县溢泉湖省级湿地公园

磁县溢泉湖省级湿地公园

近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了2023年林长制激励表扬市县级单位名单,市级单位有14个,县级单位有14个,我省邯郸市、崇礼区榜上有名。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提出,希望受到激励表扬的市县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各地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草原资源主体责任,认真学习借鉴先进经验做法,主动创新创优,持续推动林长制走深走实,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近年来,邯郸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深化林长制改革,加速推进“绿美邯郸”建设,全市森林资源连续3年实现“质和量”双增长,林长制考核连续两年位居全省第2,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林业高质量发展卓有成效。

坚持高位推动,林长制持续推深做实

始终摆在高位。建立以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为总林长的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体系,市县两级四套班子成员均为林长。市级总林长率先垂范、带头履职,发布全省首个市级总林长令,主持召开高规格总林长会议。2023年市县召开总林长会议56次,发布总林长令25个,巡林调研1200余次,协调解决重难点问题60余个,深入推进林长制工作落地落实。

织牢管理网格。全市设置市县乡村四级林长11658名,32名市级林长包联20个县(市、区),427名县级林长包联219个乡镇,1752名乡级林长包联5376个村,9447名村级林长包山头、包地块,构筑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责任体系。

打造示范亮点。深入开展林长制改革示范点创建活动,“两函两机制”经验做法获国家林草局批示肯定,武安市建立全市首个林长制智慧管理平台,打造了林长制改革“邯郸样板”。

坚持提质增绿,国土绿化任务超额完成

西部山区抓荒山绿化。坚持抓质量,提增量,高标准完成太行山高速、涉县太行红河谷沿线荒山绿化、武安市白云大道两侧荒山绿化、太行山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等规模化荒山绿化和森林质量提升工程。

主城区周边抓美化提升。以“三山、两湖、一河”为重点,先后建成丛台区紫山、大磨山,武安市九龙山,永年区佛山,复兴区康湖、沁河,邯山区渚河源等一批城市郊野公园,完成营造林10.4万亩,出现“冷岛现象”。

东部平原抓扩绿增效。重点打造“千村百网多基地”。全年完成落地上图营造林63.42万亩,占省定任务129.2%。全市创建省级森林乡村159个,形成肥乡区、邱县、馆陶县等特色村庄绿化省级典型。

坚持多措并举,森林资源实现量质齐升

坚持分类施策,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西部山区充分发挥“民间林长”监督作用,坚持造管并举,森林质量全面提升。东部平原推行“两函两机制”护林模式,生态护林员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城区实行黄、橙、红“三色”管理法,逐级升高三色区域防控、巡护人员力量、防火物资、基础设施重点布设等级,实现林木管理更加科学、精准、高效。

坚持改革创新,林木采伐限额管理更加高效。持续推进林木采伐限额改革管理,全面落实林木采伐限额5年总额控制、取消人工商品林主伐年龄限制、林木采伐告知承诺方式审批等惠民政策。优化林木采伐办证流程,办证时间由8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

坚持“天空地”一体监控,森林草原灾害防控平稳有序。充分发挥376个视频监控系统作用,2023年全市未发生大的森林火情。持续开展草原有害生物普查、监测和应急防治工作,有害生物严重危害面积防治率达100%;未发生松材线虫病疫情。高标准完成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工作,邯郸市代表我省接受国家林草局验收,受到高度评价。

坚持机制创新,林草资源管护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完善考核。市委、市政府将林长制列入全市重点工作和各县(市、区)绩效目标考核体系,实行“季考评、年总评”,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森林资源总量增减挂钩。

严格督办。严格落实督办函、资源清单、问题清单、工作提示单“一函三单”机制,及时协调各级林长解决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

强化协作。建立完善“林长+检察长”“林长+警长”协作机制,多次召开市级林长制联席会议,进一步凝聚监管合力,林草资源管护支撑能力得到有力提升。(张涛、赵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