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红色文化永流传,返乡创业谱新章
河北
河北 > 新闻资讯 > 正文

石家庄市井陉县威州镇:红色文化永流传,返乡创业谱新章

井陉县作为河北省会的后花园,山明水秀,风景如画,其中威州镇更是因其土地肥沃、泉泽密布,被誉为井陉当之无愧的“鱼米之乡”。

图为威州镇绵蔓河湿地景观 朱洁微 摄

图为威州镇绵蔓河湿地景观 朱洁微 摄

近年来,从发展特色种养,到开发乡村康养旅游,再到创办小微企业、发展乡村电商……越来越多的返乡创业青年为“大美威州”注入强劲的发展动能。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是什么样的精神动力影响着他们选择返乡创业,这样强大的精神动力又是从何而来呢?针对这些问题,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乡村振兴调研团在许晓明、毕晓博老师的带领下,采用实地走访的方式,对威州镇返乡创新创业青年进行了深入调研。

党旗飘扬:红色党建照亮创业路

走进鲟鱼加工车间,井陉鲟味食品厂经营者李帆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流水线的工作流程,如数家珍般地,为我们展示新近研发的鲟鱼产品。

图为李帆介绍鲟鱼“预制菜”产品 于海娟 摄

图为李帆介绍鲟鱼“预制菜”产品 于海娟 摄

“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和团队成员交谈时,李帆抚摸着胸前的党徽骄傲地说:“我受教育这么多年,在学校工作这么多年,我应该为家乡做一些什么事情。”抱着这样的信念,李帆辞去教师的工作毅然决然地选择返乡创业。受家庭教育影响,成为一名党员的思想种子深深植根于李帆的心中,“一抹红色”成为她心底最虔诚的仰望,也成为她行动上最有力的践行。

图为团队成员认证聆听记录李帆讲解 王文朵 摄

图为团队成员认证聆听记录李帆讲解 王文朵 摄

她说,在返乡创新创业的路上,每次陷入黑暗和艰难的时候,那抹红色的精神动力总会给她力量,燃起她心中的斗志和热情,照亮创业的道路。可以说,在她人生的每个重要阶段,党的光辉都照耀着她。如今的她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积极带领村民发展鲟鱼产业,走向共同富裕。

抗洪抢险:红色岁月激励创业志

时间回到2016年7月,井陉县降下特大暴雨,洪水肆虐,断桥毁路,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那年全部家当都没了,损失了差不多400万吧,我当时在市里,急得起了一嘴泡,第二天回来的时候,我爸妈就坐在鱼塘旁边哭。”河北千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梓萌提起当年的洪灾,还是难以释怀。在她濒临放弃时,是县镇领导身先士卒、奋战一线,帮助了她,是广大村民们患难与共、奋力抢险,和她一起同舟共济,灾后重建中政府的帮扶、社会的援助再次给予了她重头再来的勇气。

图为井陉县龙王山公园纪念抗洪的雕塑 康梓宸 摄

图为井陉县龙王山公园纪念抗洪的雕塑 康梓宸 摄

“政府这么支持我们,还有一些社会力量这么关心我们,我们更要做得越来越强。”赵梓萌坚定的说道。经历抗洪磨砺的她,从头开始,誓要带领全村走上“鲟鱼致富路”。

图为鲟鱼养殖池塘 吴青 摄

图为鲟鱼养殖池塘 吴青 摄

“创业的好点子,都萌生于最困难的时候。”赵梓萌从抗洪红色岁月中汲取到的精神动力,对她的创新创业路产生深远影响。如今这里的鲟鱼已远近闻名,供不应求。她开辟出电商、商超、单位直供的立体销售模式,为村民带来每年10余万的收入。

图为团队成员与上坡头村村支书赵庆云、 河北千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梓萌交流 王双源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上坡头村村支书赵庆云、 河北千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梓萌交流 王双源 摄

研学传承:红色教育启发创业新模式

近年来,威州镇充分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不断加强红色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红色资源运用和功能发挥,建立了包括挂云山烈士纪念馆在内的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研学基地,充分激发了红色资源的精神伟力和实践价值。

图为威州镇党委书记果晓东、镇长武锋、副书记于小晶向团队成员讲述威州镇发展情况 王紫瑄 摄

图为威州镇党委书记果晓东、镇长武锋、副书记于小晶向团队成员讲述威州镇发展情况 王紫瑄 摄

研学教育基地成为创新创业的新模式、新业态,让威州镇的红色文化资源有了新利用、新突破。威州镇政府将红色资源转化为红色教育内容,对全面赋能乡村红色文化产业、走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注入活力与生机,也成为推动青年一代返乡创新创业、助力高质量乡村振兴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

图为团队成员与威州镇委书记、镇长、副书记合影 杨世淼 摄

图为团队成员与威州镇委书记、镇长、副书记合影 杨世淼 摄

如今井陉威州镇正高举红色文化旗帜,让红色资源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出更强劲的引领作用。青年一代正逢红色文化传承路与青年返乡创新创业路的交汇口,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为家乡建设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通讯员 王紫瑄 王双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