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衷中参西”的发祥地

“衷中参西”的发祥地

张锡纯照片

“衷中参西”的发祥地

张锡纯专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名扬四海的“近代中医学泰斗”张锡纯字寿甫,出生在清文宗咸丰十年二月初八(1860年2 月29 日)直隶(今河北省)盐山县张边务村,卒于1933年9月27日,享年七十四岁。张锡纯的主要代表著作是《医学衷中参西录》。盐山县既是张锡纯的出生地,更是“衷中参西”的发祥地。

“衷中参西”的发祥地

河北省盐山县区位图

盐山县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部,东临渤海,北依京津,南接齐鲁,素有“冀鲁枢纽”、“京津门户”之称。全县总面积79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4万亩,辖6镇6乡,450个行政村,人口49.4万。属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1℃、降雨量531.5毫米、无霜期195天左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盐山历史悠久,古属齐地,称饶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成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称盐山县。

盐山是一座有着厚重文化底蕴和多元文化根脉的城市。

凤凰文化:《路史》载“‘三皇五帝’之少昊帝生于稚华(今盐山东南)之野,时有五凤”,故盐山县是“三皇五帝”之少昊帝的出生地,盐山又称“凤凰城”。

千童文化: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征召数千童男童女及百工、武士,由盐山集训后出海,成功东渡扶桑(今日本),首开中日文化交流之先河,盐山素有“千童故里”和“中国历史第一侨乡”之美誉。

古城文化:盐山千童古城承载着秦汉文化;庆云古城则保留了很多明清遗迹,泰山行宫、文庙、衙署二堂及明监狱遗址等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存庆云镇,为冀东南、环渤海地区唯一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群。

红色文化:盐山是冀鲁边抗日烽火最早燃起的地方,1926年,成立津南第一个党组织;1937年,成立“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数不胜数,革命先烈马振华、杨靖远,王俊峰、邸玉栋、崔兰仙、李子英、付国光等名垂青史,为冀鲁边创建及华北抗日根据地形成做出了具大贡献。

名人文化:盐山地灵人杰,英才辈出,浩瀚时空中走出了汉代谏大夫鲍宣、唐代著名边塞诗人高适、北宋诗人李之仪、清代北方通背劈挂拳一代宗师左宝梅等古圣先贤。

管道文化:盐山是中国最大的管道装备制造、研发和产品集散地,有“中国管道看沧州,沧州管道看盐山”的美誉,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管道装备制造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盐山管道产业发展史,也是一部改革开放史,更是一部盐山民营经济创业史。

中医文化:以近代中医学泰斗张锡纯为代表,大医精诚,悬壶济世,传承中医经典,创新中医理论,为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0年正值张锡纯诞辰160周年,人们更加深情缅怀清末民初的“中西医汇通大师”、“医界一代伟人”张锡纯。张锡纯所处的时代,霍乱频发,他发明了治疗霍乱的“急救回生丹”、防治兼用的“卫生防疫宝丹”。张锡纯及时公布丹方,无偿施药,救人无数,不愧为“轩岐之功臣,医林之楷模”。

张锡纯天资颖悟,为人忠厚,志行高洁,为人处世、治学行医以“志诚”为信条,一生之中最大的心愿就是“济世活人”。张锡纯认为“人生有大愿力,而后有大建树……学医者,为身家温饱计则愿力小,为济世活人计则愿力大”。张锡纯传承家学、熟谙经典,发皇古义、融会新知,博通古今、学贯中西,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博采众长、创立新说,在中国近现代医学史上填补了多项空白、创造了多个第一。

张锡纯认为中西医学各有长短,主张“师古不泥古,参西不悖中”,在“中西汇通”学说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衷中参西”的思想——以中医为本,西医为用,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推动“中西医汇通”具体化、临床化,更具操作性、可行性、有效性,开创了“中西医并论、中西药合用”的先例,被誉为“中西医汇通的先驱者,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

张锡纯历来反对空谈,崇尚实验,认为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凡药皆自尝试”。为了取得第一手资料,用自己的身体做试验,每为人合药饵,必躬自监制,均“验之于已,后施之于人”。因张锡纯善用生石膏,在乡中有“石膏先生”之名,被当地百姓传为“神医”,有“华北第一捷手”之称,人谓:“南有冉雪峰,北有张锡纯”。张锡纯与江西陆晋生、杨如侯,广东刘蔚楚同负盛名,时称医林“四大名医”,又和慈溪张生甫、嘉定张山雷,并称海内“名医三张”。张锡纯用药之专、用量之轻重,是为行业的标尺,成为杏林咸知的“开明派医家”、名扬四海的“实验派医学大师”。

张锡纯不仅是“立起沉疴”的圣手,“愈病康复”的能手,更是“养生保身”的高手,通达“内、外、妇、儿、五官、皮肤”全科,“养生、诊断、治疗、康复”全程。张锡纯注重内省、内修、内炼,认为“养生学”就是“哲学”,养生之道的起点,就是静坐内炼,提出:“哲学通于医学”“哲学诚可济医药之穷”“医学兼研究哲学,自能于医学登峰造极。” 张锡纯大力提倡“不药而愈”的养生学,成为中国近现代名医大家中倡导“内炼思想”的第一人、也是践行“医养结合”第一人。

张锡纯不避劳苦,自奉甚俭,终生治学不辍,在50余年的临证生涯中,坚持积累医案,著书立说,汇集临床经验著成百余万字的《医学衷中参西录》,成为最早中西医合流的医学巨著。张锡纯的医学经验,“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粗通医者效法其方,屡试屡验”,当时各省立医校多以此为教材,报志称之“真活人之金丹,济世之慈航”“至贵至宝之救命书”“医家必读之书”“医学家不可不备之要书”,被奉为中国近代中医“第一可法之书” “独一无二之著作”。时至今日,《医学衷中参西录》仍是一本授人以巧的杰作,对于指导临床防病治病、科学研究,是不可多得的参考书、工具书、床头书。《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本已被何香久任总编纂的《四库全书丛编》收录。正如《国语・周语上》所言:“考中度衷,忠业。”张锡纯的专著名称彰显了他忠于经典、忠于实践、忠于家国的高尚情怀。

张锡纯曾先后在沈阳、沧州创办“立达医院”并任院长,首开中医有院之先河;在天津开办“中西汇通医社”、创办四年制“国医函授学校”,成为开创中国中医函授教育之先驱,实现了自己创办“国医学堂”的夙愿,面向全国培养了大批中医后继人才。张锡纯学术思想传遍大江南北,远播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东南亚等地区,世人称张锡纯为“执全国医坛之牛耳者”,张锡纯生前被誉为“医界群推第一人”,身后被奉为“近代医学第一人”,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中医临床家、思想家、教育家。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直属的《中国中医药报》,曾对邓铁涛、朱良春等百位中国当代名老中医进行大型调查,调查汇总结果显示:“最推崇的中医药学家”选择最多的是——张仲景、张锡纯;“最喜爱读的中医药著作”选择最多的是——《伤寒杂病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因此中医界有“前有张仲景,后有张锡纯”之说,张锡纯对中医现代化的影响已被载入史册。

传承不息,才能发展壮大。近年来,盐山县出台了《关于发展中医药和大健康产业的实施意见》,一手抓中医药文化建设,一手抓大健康产业发展。2018年为纪念《医学衷中参西录》付梓100周年,盐山举办了“首届(中国·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大会”,建成了杭白菊、金银花、黑枸杞等5个中药材种植基地,传承发展燕赵中医药精华,推动中医药大发展、大繁荣。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亲笔题名的“盐山县寿甫中医医院”新院区已开工建设。2020年10月25 日正值“九九重阳节”,为纪念张锡纯诞辰160周年,盐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河北省中医药发展中心、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等共同主办“第二届(中国·盐山)张锡纯学术思想传承创新发展大会”,国医大师、工程院院士、全国名中医及中医药界同仁齐聚大会,深入探讨交流张锡纯“中西汇通”中医文化与“衷中参西”学术思想,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及大健康产业开发。

盐山县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力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启动建设张锡纯纪念馆、中医小镇、中药材种植观光基地等项目,大力开发药膳食疗餐饮和中医药特色商品,打造中医药特色县、大健康产业县,为加快构建中医药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全方位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作者韩玉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