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阳农民陈永信:“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

饶阳农民陈永信:“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

原标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河北饶阳农民陈永信:“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

“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

——饶阳农民陈永信的幸福生活“三级跳”

6月14日,盛夏时节,饶阳县圣水村处处花红柳绿,平坦整洁的街道旁,一座座红顶白墙的两层联排式别墅整齐划一。 河北日报记者焦 磊摄

6月14日,盛夏时节,饶阳县圣水村处处花红柳绿,平坦整洁的街道旁,一座座红顶白墙的两层联排式别墅整齐划一。 河北日报记者焦 磊摄

盛夏时节,蔚蓝天空下,饶阳县圣水村处处花红柳绿,平坦整洁的街道旁一座座红顶白墙的两层联排式别墅整齐划一。“吃的是绿色菜,住的是二层楼,天天还能逛公园……”6月21日一大早,陈永信骑上电车往葡萄棚里赶,回头望了一眼自家200平方米的小别墅,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距陈永信新房仅百十米远,是曾经的圣水村旧址。昔日的圣水村是远近闻名的穷村,“住的是小土房,走的是泥泞路,种的是传统大田,挣不到几个钱儿。每逢下雨,街道肯定淹,出门像过河,一点不夸张。”陈永信说。

圣水村穷,陈永信家更穷。土里刨食,靠天吃饭,无论如何节衣缩食也看不到一丝希望。低矮的土坯房里,屋顶被烟熏得黢黑,稍不注意就蹭一身灰……这是老陈家十几年前的样子。

圣水村的“新生”始自2003年。为找准增收方向,村里组织村民四处参观学习,最终决定发展棚室种植。“穷了一辈子,再不拼一把就更没机会了。”陈永信第一个报了名,率先在村里建起了一个蔬菜大棚,第二年就挣了3000多元,尝到甜头的陈永信又盖起了第二个大棚。

脱了贫的陈永信第一件事就是扒了破旧的土坯房,盖起了几间大瓦房,老陈一家自此开启了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随着全村掀起的棚室建设热潮,村民们渐渐富裕起来,2009年,圣水村被定为省级农村新民居建设试点村后,开始规划建设新民居。2010年入冬前,48套两层联排式别墅建了起来,陈永信成为第一批入住新民居的村民:“门口就是一条宽敞的水泥马路,两边还有花卉树木。下再大的雨,咱也不用怕蹚水出门了。”

“家家户户水、电、宽带、有线电视一应俱全,冬天是集中供暖,关键是价格还便宜!”陈永信越说越兴奋,他本来准备将原来的暖气片装在新房里,结果发现楼房里都是地暖,根本用不上,全当废品卖了。“当时,地暖是城市才有的,冬天里脚底板都是热乎乎的,又干净又暖和。”住上小别墅的陈永信的“幸福生活”又升级了。

如今,圣水村已建成了联排别墅318套,318户村民搬进了新民居。村里还对各条街道进行了绿化,樱花、海棠、法桐、国槐、美人梅等20多个种类的苗木让圣水村四季常青,“住得舒坦、吃得健康、环境还好,现在俺村的日子,城里人都眼馋,到了周末很多城里人都到我们村度假哩。”陈永信满脸自豪。

2010年,陈永信和部分种植户去外地考察时发现,大棚葡萄种植要比种蔬菜更加省时、省工,而且效益还能翻倍。不安于现状的陈永信开始谋划自己的葡萄大棚,当年便建起了两个冷棚,成为村里第一批改种葡萄的种植户。

随后,村民们开始纷纷效仿,一排排葡萄大棚拔地而起。2013年8月,全国第一个设施葡萄研究所在圣水村落户,来自省市县的专家常年有人到村里进行技术指导,推广科技种植,研发新品种。有了先进技术的加持,陈永信的信心更足了,又建起了4个温室葡萄棚。

圣水村党支部书记陈建立介绍,现在全村共有温室大棚200个、普通大棚400个,以种植葡萄为主,年产量150多万公斤,每年经济效益可达1000多万元。如今每到收获季节,来自北京、天津、东北三省等地的客户源源不断。

有了葡萄大棚的助力,陈永信家的生活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实现了幸福生活的“三级跳”。“去年家里又新购置了一辆小轿车,原来家里的电器都换了一个遍。”陈永信把客厅里50多寸的大电视打开,荧光闪动分外绚丽。

近年来,借着“三区同建”的政策东风,圣水村把农民生活的新型社区与其生产工作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进行“三区”统筹同建,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圣水工业园区,先后吸引河北华饶乳业有限公司、北京新发地物流园等企业入驻,为圣水村及周边村提供就业岗位800多个,人均增收3000多元。

夜幕降临,圣水村灯火通明,街道两旁的路灯、悬挂在树枝上的彩灯,照亮了圣水村的夜生活。村委会前的小广场上,响起了欢快的乐曲,陈永信和老伴健步奔向人群,随着大家舞动起来,幸福的旋律久久在小村上空荡漾。 (河北日报记者 焦 磊 通讯员 崔佳栋)